北京空间更新中的城乡互动与功能迭代(1~4组)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地理系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核心议题,依托北京典型空间载体开展实证研究。同学们走进工厂、乡村、市场和胡同,用脚步丈量城市变化,系统性考察城市空间结构与历史文化脉络。
第一到第四组深入剖析大都市转型中的乡村价值提升、工业遗存再生、移民社会融合及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等关键问题。研究严格遵循“理论构建-实地勘察-问题诊断-路径设计”的科学范式,旨在为超大城市城乡协同发展提供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地理学解决方案,助力京津冀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进程。
第一组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大都市郊区乡村空间价值提升的路径
聚焦北京昌平仙人洞村,探索大都市郊区“资源重组-空间重构-文化重塑”的协同路径。研究揭示该村以素食文化、红色旅游激活闲置资源,通过民居改造、公共空间拓展吸引城乡要素流动。然而,村民参与文旅产业比例仅1/5,凸显“自上而下”开发的局限性。这项案例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启示——挖掘当地文化基因、强化村民主体性、平衡保护与发展,才能在城乡融合中实现空间价值提升。
第二组
城市更新中老工业区的产业嵌入与空间重构——以北京首钢园为例
以首钢园为缩影,剖析老工业区“产业嵌入+空间重构”的双轮驱动模式。冬奥场馆变身国际赛事地、高炉熔铸科幻乐园、锈带厂区孕育AI产业集群,彰显工业遗产与现代业态的共生。但园区面临业态单薄、交通梗阻、夏季体验短板等问题。研究提出“锚定主导产业、完善慢行系统、深化遗产活化”策略,为工业遗址注入可持续生命力,重塑“生产-生活-生态”三元空间。
第三组
生计空间中的社会接触——北京新发地城市移民社会融合机制研究
聚焦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的十万外来务工人员。研究发现:市场管理方通过分区管理和服务支持维持运转,但商户面临租金压力、政策限制等生存挑战;同乡互助是主要支持网络,但作息差异和空间隔离阻碍广泛交流;务工者与本地居民生活交集极少。建议关注商户实际需求,完善沟通机制以促进社会融合。
第四组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产业区位选择与经营模式研究
北京新发地作为首都核心“菜篮子”,不同农产品的区位选择差异显著:蔬菜和肉类(如猪肉、叶菜)主要依赖河北、山东等500公里内省份直供,通过缩短运输距离保障新鲜度;水果和水产则依托冷链技术,从东南亚、环渤海等远程产区调入。当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蔬菜区“以车代铺”占道经营引发内部拥堵,二是货车限行政策增加停留成本,影响鲜活产品质量。建议采取三项措施:在河北高碑店建设冷链中转仓分流仓储压力;开通农产品运输专用通道;推行错峰交易缓解高峰拥堵,以提升供应链效率。
编辑:张郁淋
审核:赵洋
终审:郑重
文章内容来源于南国地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