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人文地理综合实习顺利开营
为深入理解城市空间演化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地理系2022级本科生于2025年7月2日赴北京开始为期八天的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由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公师)和地理科学(优师)专业的79名本科生参与,以及郑重、周尚意、宋金平、许伟麟四位老师带队指导。本次综合实习于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顺利开营。
图1 开营合影
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主要展示了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总体规划及北京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过程。
二层的城市总体规划自清末开始讲述,以图幅和文书等形式展示了 20 世纪初北京的城市格局和样貌;新中国成立后,则按照时间线介绍了六次总体规划的主要背景、核心目标和专项规划要点。
三层主要为巨型沙盘展厅,观察到北京市中心区控高的政策要求、不同地块同中轴线的相对区位等内容(图2)。

图2 沙盘模型细节
四层主要聚焦于北京与周边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图3 北京市历版总体规划
展馆通过图集、模型、影像等多种形式,系统呈现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总体规划、功能布局及未来愿景。在观影厅师生们通过观看北京建城史、北京规划沿革两个影片,进一步加深了对首都战略定位与城市规划理念的理解。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午实习队伍前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了解首都高端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核心区的发展现状。师生们系统了解了开发区从1992年设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产城融合”的空间模式以及近年来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突破。随后,实习队走访了部分代表性企业园区,并结合课程知识,对开发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进行了现场观察与记录。
在首都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向复合功能、多中心格局演进的背景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代表,正以其鲜明的产业集聚特征和高度复合的功能结构,成为观察和理解首都城市外围功能区发展与人文地理变迁的重要窗口。经开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北接南五环,京沪高速纵贯其间,自1992年设立以来,已从单一工业新区逐步成长为承载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高地”与“未来产业试验田”。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649.3亿元,同比增长9%。区域常住人口17.5万人,未来将构建“一廊一带三中心”的空间结构,职住平衡的空间组织形态已基本形成。

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经开区已集聚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群:从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等整车企业,到宁德时代、海纳川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再到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智能驾驶技术创新企业,构建“车-陆-云”一体化,全链条涵盖“车、路、云、图、网、数、芯”等关键环节。同时,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亦落地经开区,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开放测试”的智能交通实验区。



未来,地理系将继续推动教学与实践融合,不断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视野,提升其综合分析与实地调研能力,为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与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实习同学
文案:李怡旻
编辑:张郁淋
初审:赵洋
终审:郑重
文章来源于南国地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