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什刹海与北海的城市历史与文脉考察
实习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地理系人文地理综合实习第三天(7月4日),同学们走进南锣鼓巷、什刹海及北海公园,在许伟麟与周尚意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探寻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要素与文脉传承,感受城市记忆的生动魅力。
南锣鼓巷:胡同里的历史文化空间
南锣鼓巷大运河遗址
上午,许伟麟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南锣鼓巷,首先对南锣鼓巷及什刹海的历史进行了简要介绍。南锣鼓巷是北京旧城中的25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位于北京中心城区的元大都中心位置。这片位于元大都中心位置的北京旧城是25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南锣鼓巷的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是一处著名的城市更新项目,它将南锣鼓巷地区菊儿胡同东段的若干四合院改造成三个多层建筑组合的“新四合院”。
在胡同中,许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大门样式,讲解“武圆文方”的门墩儿所代表的身份等级,以及树木、花盆花坛等要素背后的空间安置逻辑。许老师指出,文化地理重在研究空间安置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文脉的传承,并阐释了表征、非表征等概念,帮助同学们深化理解。进入菊儿胡同,朱青老师详细讲解了改造历程和该片区的人口变化。随后,途经雨儿胡同与齐白石故居,同学们步入什刹海。
师生南锣古巷合影
什刹海:城市自然的互动实践与地方意义
在什刹海片区,许老师介绍银锭桥上“银锭观山”的视觉廊道对城市建筑限高的控制作用,随后该区域与元大都空间格局相关的内容,强调通过符号性与地标性的物质空间保护地方文化,若无物质实体,地方文化或将无从谈起。许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空间与文化的紧密联结。
师生什刹海合影
北海公园:园林中的空间艺术
下午,周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北海公园,设计了快雪堂、静心斋与濠濮间三处观察点。周老师通过园林石、古树等景观进行要素分析,揭示古代园林的空间营造艺术。石、竹林构建了类似墙的分隔屏障,但在视觉上却能呈现出景外仍有景的视觉错觉,古代园林通过边界来制造节奏感,通过蜿蜒和隔离来制造延伸感,通过阻挡体现空间的扩张感、通过孔隙创造呼吸感、通过高低错落打造纵深感,虚拟水声创造连接感。用两句话概括即为:以阻挡之手法创造空间之延伸,以自然之片段创造自然之感觉。
经过一天的考察,同学们从南锣鼓巷的胡同肌理到什刹海的城市自然景观,再到北海公园的园林意境,逐步感受北京城市空间的文化符号与历史文脉。正如周老师所言,地理学的观察不仅是找寻要素,更是理解空间关系与文化的深层逻辑。这场城市文脉之旅,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北京旧城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所蕴藏的独特魅力!
文案:郑重 李怡旻
图片:实习同学
编辑:董颖
初审:赵洋
终审:郑重
文章内容来源于南国地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