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野外方法》是一门全校公选课,该课在北京校区已经开设9年,本次在珠海校区的开设恰逢本课建设第10年。主讲教师周尚意老师是国内第一本《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主编,并带领团队在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地理学是一门需要野外实践的学科。人文地理学野外观察能力既是地理学人的基本能力,也是所有公民可以具备的素养。本课程一则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二则培养学生规范的野外方法,三则树立师生对社会的共同责任感。课程分为室内教学和野外教学两部分。室内教学又包含周老师团队建设的中国大学慕课《人文地理野外方法》自学,以及教师课堂讲授两部分,这部分主要介绍野外线路设计、各种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方法。
野外教学部分设计了三个空间尺度上的野外能力训练项目。在城市尺度上,学生学会在城市尺度上设计调查线路,并收集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无法体现的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土地利用信息;在工业区尺度上(香洲北工业区和三灶科技园区),学生学会通过观察空间关联要素和访谈,将工业区嵌入在整个城市空间格局中,进而大致评价影响工业区区位的因素;在村落尺度上(淇澳村和会同村),学生通过发掘要素的“一横一纵”空间关系,从而理解当地新石器时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淇澳岛)、村落历史文物建筑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会同村),进而理解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划定依据。
在本课教师、助教、学生和考察地被访者的大力支持下,本课程顺利结课。参课的2024级历史学(优师计划)专业的陈宇浩和2024级地理科学(优师计划)专业郭昱江等同学在课程期间组织了团队前往肇庆市实地考察,参加了第十八届“ 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肇庆专项赛选拔,并获得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委员会的推荐。这也充分体现了全校公选课的跨学科育人价值。
学生宋威制作的高清城市功能区考察路线图
(放大看到1:1000比例尺图上的信息)
地理系主任谢云教授与多位老师参加了第一次野外考察活动
在香洲北工业区东侧的凤凰河,理解河流不可能作为工业区的交通区位优势
在淇澳村采访村史馆蔡馆长(中间穿红马甲者),了解后沙湾地形与史前文化遗址、蔡氏先人墓地的关系
在会同村用全站仪测碉楼的高度
(第三排左一为助教朱亚龙,负责演示)
供稿人丨周尚意、朱亚龙、陈宇浩
编辑丨陈静如
审核丨赵 洋
网站丨杨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