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自然实习总结丨探地理之秘境寻自然之真章

发布时间:2025-01-26 19:04:00 浏览量:


在2025年1月8日至15日这段短暂却充实的时光里,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地理系121名师生毅然踏上了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征程,从珠海校区的低海拔地带一路奔赴广东第一峰石坑崆,纬度跨越2.6度,海拔跨度达 1800余米。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全身心地沉浸于自然地理的奇妙世界,深度探寻其中的奥秘与规律,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认知的跨越。


01 自然景观的多元与有序:实地考察的深刻认知


从珠海至南岭,恰似翻开一部鲜活的自然地理巨著。沿途地貌、水文与植被的动态变化,清晰勾勒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强烈反差,生动展现了自然地理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融合之美。

地貌方面,此行程完整呈现了从珠三角平原的开阔平坦到南岭山地的巍峨起伏的地形演变。南岭区域地貌类型丰富多样,花岗岩断块山拔地而起,其独特的岩石纹理与山势彰显着地质构造的张力;喀斯特地貌鬼斧神工,石芽、天坑、溶洞星罗棋布,在地下水与岩石的漫长溶蚀作用下,雕琢出奇幻的地下迷宫;河谷深切大地,奔腾的河流在岁月中持续塑造着两岸的地形,形成了壮观的峡谷景观,地形垂直分异现象显著,构成了一幅山河形态的立体画卷。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在南岭保护区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拔 700 米以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枝繁叶茂,它们适应着温暖湿润的低海拔气候,四季常青,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家园;700 - 1500 米之间,针阔混交林茁壮生长,华南五针松与甜槠错落有致,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针叶树逐渐增多,阔叶树与之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生态群落;1500 米以上,高山矮林和1900米草甸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植被为抵御寒冷与强风,植株矮小但种类依然丰富,充分体现了水热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塑造作用,不同海拔的植被带如同生态系统的层级阶梯,有序排列。

土壤作为生态基石,其垂直变化与水热条件紧密相连。低海拔区域,高温高湿加速岩石风化与养分淋失,孕育出山地红壤;中海拔地区,湿度增强,山地黄壤应运而生,契合针阔混交林的生长需求;高海拔地带,低温高降水致使风化减弱,表潜黄壤和灌丛草甸土发育,虽有机质丰富,但土壤层浅薄。土壤在不同海拔的特性差异,默默守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见证着自然地理的演变历程。

在实习过程中,三条考察线路各有侧重,全方位挖掘自然地理的奥秘。

(1)三阳仙线在邱维理和汪智军老师的引领下,聚焦喀斯特地貌。同学们深入探究石芽、天坑、溶洞的形成机制,从微观的岩石溶蚀痕迹到宏观的地貌组合形态,通过细致观察与断层产状分析,深刻领悟区域地形演化在地质构造与水文作用下的复杂进程;



(2) 小黄山线在张科利、张兵伟、谢小婷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沿山地梯度考察。在不同海拔设置土壤剖面、植被样方并测量碳通量,精准捕捉土壤、植被和碳循环随水热条件变化的规律,揭示自然要素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3) 杨溪河线由苏琦老师带队,对河流阶地形态、断层影响及河床沉积物粒径展开研究,剖析流水侵蚀与沉积作用塑造地貌的动态过程,郑影华老师在竹林中挖掘土壤奥秘,陆海波老师则解读观测场仪器数据,助力同学们理解森林碳 - 水 - 能量循环的精妙平衡,从河流到森林,全方位解读自然地理的运行机制。




02 理论实践融合:科学分析的深度探索


实地观察为基石,科学分析则是解锁自然地理密码的关键钥匙。同学们巧妙融合遥感解译与实地测量技术,多维度剖析自然地理现象。

(1)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我们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测量,通过地质图、土壤剖面观测和样方调查深入分析自然地理现象:

于地貌演化研究,借助地质图的宏观指引与老师的专业解读,同学们深入剖析三阳仙地区岩溶地貌层级分布格局,精准追溯其与新构造运动的深层关联,明晰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如何雕琢出现今的地貌奇观;

在土壤研究领域,运用土钻、环刀采集不同海拔与环境土壤样本,严谨测定容重、含水量及理化性质,经对比分析发现石灰岩区和花岗岩区土壤在成土速率、养分含量上的显著差异,揭示岩石类型对土壤发育的关键影响;

生态监测方面,通过样方调查与多种仪器操作,收集大量一手数据,构建起区域生态系统的量化认知体系,从植物群落结构到生态功能过程,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跨越,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坚实依据。





(2)专题调研的深入探索

专题调研的深入探索阶段,各小组围绕土壤特性、河流地貌、森林生态等多元主题开展专题调研。

在野外考察期间,同学们穿梭于山林河谷,采集样本、记录数据、观察现象,在实践中探寻问题答案;

小组探究时,热烈讨论、整合资料、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入分析数据;最终在汇报展示中,以详实的研究成果与自信的风采,呈现出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深刻理解。

老师们的专业点评与总结,进一步升华了同学们的认知,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迭代升级,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03 自然科学启迪:实习收获的深远感悟


此次实习,同学们成功将教科书理论与自然实景紧密结合,深切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水热条件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核心统摄作用贯穿始终,它如同无形的指挥家,主宰着地貌、植被、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南岭地区显著的水热垂直分异,宛如一座天然实验室,让同学们在有限空间内目睹自然要素垂直带谱的完整序列,深刻认识到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与协同演变机制。

从宏观峰丛到微观石芽,从生态群落至叶片细胞,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展露无遗。同学们学会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洞察区域生态系统的深层联系,体悟到每一个自然要素都是生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

实习有力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转化,课堂所学在实践中焕发生机,点燃了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科的炽热激情。无论是喀斯特地貌的神奇地下世界,还是花岗岩山体的坚韧质地;无论是森林生态的生命律动,还是河流地貌的动态变迁,都让同学们深深折服于自然规律的强大力量,坚定了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念。

在科学方法运用上,同学们熟练掌握了从遥感解译获取宏观信息到实地测量获取精准数据的全流程技术。碳通量塔与光合作用仪等先进仪器的操作,为量化水热因子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地质图、土壤剖面、植被样方调查数据的有机整合,构建起区域自然要素综合模型,全方位提升了同学们的科研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专业发展筑牢根基。


04 致谢


让我们共同庆祝2022级自然地理实习圆满完成!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锤炼之旅,更是一场自然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之行,将持续引领同学们在自然地理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揭示自然的无穷奥秘。

最后,感谢带队老师们的倾情付出以及各位助教学长学姐的帮助,也由衷地感谢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实习线路、实验室及会议室使用、以及住宿餐饮等多方面提供的全方位、无微不至的支持与协助!




文章来源:南国地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