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地理学科的学习旅程中,实践调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22 级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于 1 月 12 - 13 日步入了关键的小组专题调研阶段,这是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
在实践调研开始前,老师们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元的探究选题。从土壤微观构成、植被生长规律,到水文动态、地貌演变,再到土地利用规划与遥感应用,为同学们开启了研究南岭自然地理的大门。同学们满怀热忱,自主选定方向,在专业教师引领下踏上实地考察征程,穿梭于南岭山川、森林与田野,仔细观察、记录与分析自然现象和地理特征,探寻其中的自然规律。随着实地调研的顺利完成,1月14日下午13:00,2022级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总结汇报会在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南岭国家站)会议室顺利举行。各小组围绕自选主题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除实习指导老师外,南岭国家站周平站长和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南岭国家保护区)杨昌腾科长作为特邀嘉宾也亲临现场见证同学们在实习中的成长与收获。
01 小组汇报
各小组的探索性研究内容全面且深入地展现了南岭地区的自然风貌。
在小组汇报环节,同学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饱满的热情,为在场嘉宾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每一组都以野外实习期间积累的丰富一手资料为坚实基础,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借助奥维地图等现代化分析工具,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数据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内容、有条理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第1组将目光聚焦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水稻土,细致研究其独特的特征,并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更高效、更合理的利用方式,这对于当地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2组则勇攀小黄山,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特性展开系统研究,试图揭示海拔因素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机制。
第3组巧妙结合遥感影像的宏观视角与实地调研的精准数据,对杨溪河小区域河流阶地进行分级研究,为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第4组专注于杨溪河河流沉积物粒径变化特征,通过对沉积物的细致分析,探寻河流流速、流量以及流域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其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5组深入探究南岭小黄山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如同解开自然密码一般,展现了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性质的渐变奥秘。
第6组对比分析南岭花岗岩和石灰岩区土壤特征的差异性,从岩石类型这一基础因素出发,剖析其对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作用路径。
第7组基于严谨的样方调查,对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产品进行地面验证,为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
第8组将目光投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致研究冠层内外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揭示了植被在不同光照、温度、湿度等微环境下的适应策略。
9-10组以韶关市青溪洞村为例,深入调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岩溶洼地聚落土地利用特征,为合理规划此类特殊地貌区域的土地利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1-12组则对青溪洞岩溶洼地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发育演化展开初步探索,试图揭开这片独特地貌形成与演变的神秘面纱。
02 问答环节
在紧张激烈的问答环节,同学们镇定自若,凭借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准确地解释野外观测到的各种现象,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嘉宾们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认可,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03 汇报总结
汇报总结阶段,嘉宾与指导老师纷纷发言。
南岭国家站周站长不仅高度肯定汇报内容,还为准确回答问题的同学颁发奖品,激励大家勇攀学术高峰。同时,周站长贴心准备了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创礼品赠予全体实习学生,这份承载着保护区深厚文化底蕴的礼物,将南岭实习经历铭刻为同学们心中的珍贵记忆,鞭策他们在自然地理领域砥砺前行。
周站长发言
周站长赠礼
南岭国家保护区杨科长对同学们的实习成果赞誉有加,并热情邀请同学们未来投身研究站工作,期待他们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科研天地持续奋进,助力自然保护区研究事业蓬勃发展。
杨科长发言
指导老师则全面回顾实习全程,对同学们不畏艰难、团结协作、敬畏自然的精神品质予以表扬,在认可汇报成果的同时,也为后续研究优化指明方向。此次实习及汇报成效显著,圆满达成预期目标,为同学们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指导老师点评回顾
04 合影留念
文章来源:南国地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