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上午,南国北师地理教育公益讲堂第七讲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C205举办,同步采用南国北师地理教育公益讲堂B站进行直播。
第七讲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京师特聘教授(二级岗),地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葛岳静老师,主讲题目为“区域地理教学中的‘点-面’‘时空’”。本期大讲堂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院长张科利教授主持,线上线下五百多名校内外师生参与讲座,并进行了交流互动。
葛岳静老师首先点明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点”与“面”、“时”与“空”的辩证关系。她提出地理学研究范式为“要素-格局-过程-机制”,并以美国地理为例,系统阐释如何通过“点-点”“点-面”“时-空”分析揭示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
葛老师以美国三大纵列地形为切入点,结合水文、气候等要素,深入剖析“点-点”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她针对“北美洲为何以大陆性气候为主”“中部为何多寒潮”等问题,结合地形、海陆轮廓、洋流等要素层层递进,展现了地理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通过德克萨斯州的发展案例,葛老师展示了从“点”到“面”的演化过程。该州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多样的气候条件,经历了从农业、石油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型,成为美国经济重镇。此外,她还提及Boswash城市带、“硅谷”的形成,强调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以西进运动为典型案例,葛老师带领我们从历史维度解析美国西部开发的时空过程,她强调“边疆假说”对美国文化与政策的影响,展现了人地关系在时空尺度上的复杂演变。
最后,葛老师针对中美贸易战的热点问题,从经济结构、政治地理等视角展开分析,还提及制造业回流的地理制约,强调地理要素对政策效果的深远影响,来向大家展示地理视角下的现实观照。
讲座最后,主持人张科利教授总结指出,葛岳静教授的分享不仅为美国地理教学提供了完整框架,更通过“点-面”“时-空”的分析范式,展现了地理学独特的思维魅力。从自然要素的微观互动到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从历史进程的时空演绎到现实问题的地理解析,讲座内容环环相扣,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为师生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与研究中打开了新的视野。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与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有了更系统的理解,未来将尝试将“点-面”“时-空”思维融入教学与研究,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与现实关怀。
来源丨木铎地理慧享
审核丨赵洋
网页丨杨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