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经纬领航|谢浩:从“保研边缘人”到中科院新星,他的每一步都写满“热爱与规划”

发布时间:2025-04-16 08:00:00 浏览量:

在师大校园里,总有一些人用脚步丈量理想的高度——他们或许不是天赋异禀的“开局王者”,却以清醒的规划与执着的努力,在时间的褶皱里悄然蜕变。谢浩,便是这样一位“追光者”。从大一埋头书卷的“地理少年”,到实验室里与AI共舞的科研新人;从忐忑的“保研边缘人”,到中科院空天院的准研究生;从150小时志愿服务的践行者,到同学心中可靠的“全能班长”,他用三年时间,在“不确定”中凿出一条确定的路。

“如何让热爱的星光,照亮现实的旷野?”答案,藏在他走过的每一段轨迹里。


01 人物速写

关键词:地理科学、中科院保研、志愿服务达人、科研新秀

谢浩,来自2021级地理科学专业,中共党员。推免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曾获本科生“一等奖励性助学金”、“京师二等奖学金”、“社会工作奖”等,担任班级班长。

图片

02 热爱为帆,地理是他的星辰大海

学习状态:

之所以选择学习地理,是因为我从心底里热爱这门学科,从大一入学开始我就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而保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通过保研,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掌握更多主动权。因此,从一开始,我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努力取得优异成绩。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面对自己不擅长的课程时会感到挣扎,但整体的学习状态仍然保持得不错。


学术经历:

自大学入学以来,为了明确未来深造的方向,我先后跟随多位老师学习。在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交流中,我接触到了深度学习,并十分感激他们对我这个初学者的包容与指导。最终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在《Remote Sensing》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03 保研VS考研?他用“双线作战”破局

保研边缘人”的逆袭剧本:

大三时,谢浩学长面临“保研不确定,考研时间紧”的双重压力,但是他说——


策略一:

精准锁定中科院空天院,同步准备保研与考研材料,省时高效;

大三下学期时,由于我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而保研排名又是依据三年综合表现评定的,所以我无法确保能保研成功,也就是常说的“保研边缘人”,因此我决定同时准备保研和考研。

首先是确定目标院校。自从在遥感概论课程中了解了空天院后,我便一直关注这所院校。在准备过程中,我得知中科院系统不接受校外调剂,而大三课程较多使得我参加考研的起步比其他同学晚了不少,加上还要兼顾保研准备,报考空天院就成了最优选择。即使后续需要调剂,我相信只要认真做研究,无论调到哪个研究所都不会差。于是,我很快锁定空天院为考研目标,同时将保研准备也主要围绕空天院展开,实现了同步准备,节省了不少时间。


策略二:

主动出击!通过夏令营提前“锁定”导师,坦诚沟通自身情况,最终赢得导师“保留名额”的承诺;

之后就是确定考研或者保研的专业方向。虽然很多老师可能在保研的时候会收满学生,而我有可能要考研,但是我还是觉得要提前了解老师们的研究方向,找到几个喜欢的老师提前联系,毕竟我还是有保研机会的,所以我报名了空天院的夏令营。我只报名了空天院的夏令营,因为当时对自己还是偏向比较没有信心的,主要还是为了找考研的目标导师,而空天院的夏令营是线上进行的,而且开始的比较早,比较适合我。与此同时,我提前准备了简历等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在考研复试时同样必不可少,没有浪费时间。这个过程还是要多感谢郑美霞老师、罗曼君老师等一些书院老师,只要有不对的准备材料,都细心给我讲解,还帮我改简历、鼓励我等等,所以还是希望同学们都能相信书院老师,有困难及时沟通,会事半功倍。在夏令营期间,我认真记录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相关导师,以便后续具体联系。

最后就是确定目标导师。毕竟在读研期间,导师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导师前必须了解其性格和研究风格。我主要通过向学长学姐打听相关信息,确定目标后便提前准备好材料并发送邮件。由于联系较早,老师一般都会回复,并可能邀请进一步私下交流。联系时,我坦诚说明了自己处于保研边缘的状况。幸运的是,导师鼓励我继续努力,表示如果我能顺利保研,他会为我保留招生名额;即便未能保研,他也愿意在考研时推荐其他方向尚有招生名额的老师。最终,我顺利保研并成功加入了导师的团队。


策略三:

未雨绸缪,利用假期完成一轮考研复习,即使保研失败也有Plan B。

回顾整个过程,我深感自己的幸运,而这份幸运源自于早期对未来规划的明确。如果当时未能保研,我也已经利用假期完成了一轮考研复习并制定了后续计划。我相信在考研道路上,我依然有机会考入空天院或其他中科院系统的院所,另外我的考研经验也帮助到了我的一些考研小伙伴。提前规划、坚持不懈、真诚相待,在保研过程中十分重要。


04 志愿服务的“150小时+”人生


“向外走,是为了向内看见自己的价值。”

因为谢浩学长性格较为外向,所以他乐于在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志愿服务,时长“150小时+”。他说:“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感受到自身价值,也获得了满足感。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许多与同学生活和学习权益相关的部门工作,如学生会权益项目部、宿舍楼层长等。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地理学习所需的技能,他还成为了地理系实验室的助管。在负责日常工具和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进而能协助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这让他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05 对话未来·科研or就业?他选择“边走边定义”

研究生规划:

未来5年,他将在中科院空天院深耕地理信息系统,探索遥感与AI的交叉领域。


长远思考:

“如果科研是归宿,我会冲向博士后;如果中途发现新方向,我也准备好拥抱职场。”




文案丨冉丹丹

编辑丨闫琼月

审核丨赵 洋

网页丨杨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