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普

【实时地理】节气地理|立夏背后的水热地区差异

发布时间:2025-05-05 08:00:00 浏览量: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迎来立夏。立夏的到来表明春天结束,夏日由此开始。

立夏之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18℃至20℃,从气象学上来说仍是春季,一般只有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进入夏季。

气象学上对“入夏”有严格的标准: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都超过22℃(含22℃),那么这5天中的第一天就作为该地夏天的开始。此时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图片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而华北、西北等地虽然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导致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地区的水热差异和副热带高压带的移动有很大的关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天气晴朗,高温少雨。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常被我国的大陆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副高压带的北侧和西北侧,由于西部的偏南气流从海上带来大量的水汽,当遇有西风带低压槽或低涡等天气系统时,会产生大范围的雨带。

图片

雨带的南北移动同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至8个纬度。

随着立夏节气的到来,副热带高压带开始北进,这时的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20°以南,雨带维持在副高压带的北侧,因此华南地区降雨增多,开始进入华南前讯期,呈现"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典型气候特征。

而北方地区虽然温度回升,但由于远离雨带,因此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形成"高温低湿"的气候特征,而此时农作物处于生长期,更容易受到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的影响。


图片来源丨网络 中国天气网

文案丨易焕焕

编辑丨张郁淋

审核丨赵洋

网页杨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