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或称丹霞地貌,是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丹霞地貌理论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丹霞层。1927年,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一带进行地质考察,被仁化丹霞山南雄苍石寨等地的红色岩层所吸引,开始研究这些形成奇峰陡壁的岩层,由此启了中国学者研究红层的先河。第二年冯景兰将分布在仁化丹霞山一带的红色砂岩、砾岩岩层,首次命名为“丹霞层”。
第二个阶段——丹霞地形。1937年,地质学家陈国达教授在江西贡水流域(赣州)瑞金、会昌、于都、石城、等地的红层进行考察。提出“丹霞地形”,后逐渐演化成“丹霞地貌”。
第三个阶段便是丹霞地貌。其定义多样,但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特点:
一,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形态;
二,发育在燕山旋回[1]地壳运动以来所形成的陆相红层上;
三,形成地貌的地质营力以流水侵蚀为主。以东部丹霞地貌区为例,燕山构造旋回晚期(主要是白垩纪),在地壳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该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走向的陆相断陷盆地,盆地边缘沉积了红色的冲洪积扇相砾岩。这些红层被构造抬升、切割,随后在风化、流水侵蚀及崩塌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国并不罕见,但其集中分布区域主要为我国的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
①东南地区:这里发育了各种阶段、各种形态的丹霞地貌,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世同堂”的景象;
②西南地区:这里的地壳运动更为剧烈,抬升更加明显,发育的丹霞大多处在青壮年时期,如独特的“环崖丹霞”;
③西北地区:这里气候干旱,相较于南方丹霞的碧水柔情,这里的丹霞带着风沙的豪迈气概,如“窗棂式和宫殿式丹霞”。
丹霞地貌同时孕育了许多特殊的景观(微地貌):
一,龟裂凸包景观。原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黄进教授,首次在江西省石城县通天寨岩面上发现了龟裂景观,将其与云南剑川县石钟山,丽江市黎明等丹霞地貌发育的龟裂景观,统称为:龟裂凸包型丹霞地貌。
图1 龟裂凸包景观
其形成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点:
①含水较多的均质红色砂岩出露地表以后,因失去水分而逐步发生龟裂(干裂),从而形成不规则的微细多边形裂隙;
②红砂岩表面沿层面发生垂直方向的裂缝,形成四边形裂缝。上述裂隙被风化剥蚀成细小的凹槽,并慢慢加深加宽,突起部分逐步浑圆化,就形成了多边形凸包。在这些大的多边形凸包内,沿小裂缝再发育较小较浅的多边形凸包。
二,珠帘状洞穴。丹霞陡壁上,由垂直水蚀作用形成的特殊洞穴地貌组合的过程。这些洞穴在垂向上呈串珠状分布,多条串珠组合酷似珍珠门帘。
图2 珠帘状洞穴景观
三,独峰。红色岩层在构造切割基础上,经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片状剥落等综合地质作用,从而形成了孤立浑圆的岩柱。
图3 独峰景观
清代诗人黄炎曾如此评价丹霞地貌:
岩分石骨接巷烟,望入西南独挺然。
一指书空寒雾破,丹霞垂影断虹连。
长凭雨洗淳村外,岂任风摇隔水边。
脱换金茎承露去,玉根赢得劲摩天。
丹霞并非中国独有,但只有中国人对其倾注了丰沛的感情,因此中国丹霞也就逐渐有了超脱地貌景观之外的意义。红色的岩层,如烈火般炽热,象征着兴旺与吉祥,契合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的追求;饱含遐想空间的外形,也让热衷于寄情山水的人们为之沉醉。
来源:文章内容部分来自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整理者:赖麒安,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
[1]燕山旋回: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末的旋回叫燕山旋回,该旋回末期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